乡村振兴的“大文章”
持续推动前沿领域的创新转型,无疑是上海的长期课题。
上周末,2023年上海科技节和第四届上海创新创业青年50人论坛相继举行。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在出席有关活动、会见与会代表时表示,上海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将创设更多创新创业的空间,提供更多施展才华的场景,推出更多精准高效的服务,让广大创新创业者在上海这座创新之城心无旁骛追逐梦想、成就事业。希望广大创新创业者始终秉持创新精神,善于在创新中定义新的需求、满足新的需求,切实提升核心竞争力。
此前,陈吉宁前往沪上多家生物医药、医疗器械企业,专题调研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把脉有关瓶颈问题。
“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周期大幅缩短,这既是挑战,更是机遇。”他表示,生物医药领域的研发创新模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对此要进一步深化认识,加快布局前沿领域、新的赛道,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
在诸多前沿领域,把握底层逻辑之变,在此基础上持续创新,将是抢抓未来机遇、实现赶超升级的重要前提。与此同时,一些传统观念中的“基本盘”,在这座超大城市的发展版图中,同样有持续创新突破、迭代升级的迫切要求。
上周,陈吉宁和市长龚正等用一整天时间深入浦东、松江调研乡村振兴,并召开上海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现场推进会。主题教育中央第五指导组组长李锦斌等亦参加调研。
一周前的市委常委会会议曾就此指出,要在主题教育和大兴调查研究中结合典型范例,进行深入解剖,总结经验、查摆问题,聚焦裉节,整改提升,实现更高水平城乡融合发展。前期,上海市委就已部署推动“百村万户”大调研,聚焦事关超大城市乡村振兴的重点领域摸清情况、查找问题,形成调研报告并对下一步工作作出安排。
对乡村振兴予以具有特殊分量的重视,本身表明乡村之于这座超大城市的特殊地位。陈吉宁表示,大都市的郊区乡村,“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是支撑城市功能提升的重要基础”。
此前在多个场合,陈吉宁也曾强调,背靠超大城市也意味着特殊的功能、定位和特质,具有特别的战略意义。
比之成熟的城市地区而言,乡村在上海整体的现代化格局中仍属短板,乡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仍存在薄弱环节,能级亦有待提升。
而要补齐短板、提升能级,探索出适应超大城市的乡村振兴路径,就是一个重大课题。
陈吉宁此番表示,要进一步深化对大都市“三农”工作特点和规律的认识,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加快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着力提高农村生活品质,把大都市农业农村现代化提高到新水平。
“要不断深化认识,把握规律、积极探索,全力做好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大文章。”他说。
上述提到要做好的“文章”,对应的正是乡村振兴中的核心问题。其中又可提炼几个关键词——产业的“现代化”,无疑首当其冲。
去年年底以来,陈吉宁在多个郊区调研时就表示,上海的农村是大都市的农村,拥有市场、科技、资金等诸多优势,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有条件,要立足自身优势和产业特点,提升农业设施现代化水平,更加注重标准品质,强化科技赋能,大力发展精品农业、品牌农业,使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
今年3月,他在传达全国两会精神时亦提到要大力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聚焦农民增收和农村集体经济壮大,更好发挥市场、科技、人才等优势,加快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
产业振兴的首要驱动力,正是科技创新。这是上海作为科创中心具有的优势所在,如何将科创中心建设内容与乡村空间中的农业联动,亦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周前的市委常委会会议就曾指出,要把科技和改革作为重要动力,把超大城市综合优势和郊区农村独特优势结合起来。此番调研,陈吉宁谈及粮食安全等问题时亦表示,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以现代科技赋能现代农业,包括选准推进种业振兴着力点,提升农业品质,做强设施农业,发展生态农业,不断提高农业附加值。
与此同时,超大城市的城乡融合发展,亦是双向赋能、双向互补的关系,乡村并不是简单的城市功能溢出承载地,也不是城市的简单翻版——这种强调“特色化”的思路,亦被反复强调。
陈吉宁明确表示,乡村振兴过程中,应充分凸显乡村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更好彰显特色、把握规模、促进融合,“在各具特色、各美其美中实现城乡发展的相互赋能、相得益彰,走出具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特点的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子”。
此前的数次调研中,陈吉宁曾指出,提升乡村品质,“绝不是把城里的标准简单推到农村”,乡村规划不能简单地“对标城市”。此番,他再度强调,要“因地制宜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 最大程度激活乡村的特质和潜力,也正是要紧扣因地制宜、因村施策。
另一条重大标准,则是乡村振兴过程中的“以人为本”——农民既是乡村振兴的服务对象,亦应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主体,真正发挥出关键作用。
陈吉宁强调,发展农业、振兴乡村,“最终是要增加农民收入”,要更好引导农民依靠劳动致富,依靠产业振兴开辟广阔渠道。而在推进乡村人居环境整治这一被视作“先手棋”的工作中,应从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抓起,形成可持续机制和模式,并全面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让农民生活更便利、更舒心。
他特别强调,乡村的机构设施、服务内容、资金保障、管理方式、绩效评价,“要与农村实际需求相适应”。此前他则强调,应聚焦重点做强农村集体经济、提升公共服务管理水平,并理顺机制,以实实在在方式,切实让农民增收、带动农民通过劳动增收。
同时,上海亦应通过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干部队伍建设和人才引留等,持续夯实乡村振兴进程中人的凝聚力——显然,乡村振兴的基石是一个个具体的“人”,其间需要处理的“人气”“人心”等一系列问题,亦是整座城市各方面谋求升级的共同课题。
上海市党建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