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一切不可能变成可能——记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党总支

来源:admin    发布时间:2016-10-09

    8月6日凌晨,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和稀薄大气科学试验卫星“力星一号”在酒泉发射成功。望着它们腾空而起进入太空,“孕育”它们的科研人员在屏幕前抑制不住地热泪盈眶。这些年轻的科研人员,来自“超人”集体——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

    一个成立只有13年的团队,至今圆满完成了13颗卫星研制任务。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神舟七号伴随卫星……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不仅创造了卫星研制中的“大面积”技术创新,也实现了卫星发射领域一次又一次“零”的突破。

    在全新的卫星研制领域,超负荷高效开展科研,不断提升研发能级,把一切看似不可能变为可能,微小卫星工程中心党总支以及全体党员发挥了重要作用。

临时党支部建在发射场

    7月,距离 “墨子号”和 “力星一号”发射还有最后一个月的时间。研发团队从上海来到甘肃酒泉发射基地,马不停蹄地进行着最后的“封闭”调试和准备工作……

虽然远在千里之外,但正在开展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能断线。

   “党建跟着队伍走,支部建在发射场。”微小卫星党总支书记陈宏宇说,每次发射卫星,党总支都会在发射基地建立临时党支部,通过总支统一领导,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党建工作运行机制,确保发射队伍思想有引领、组织有保障。这次的发射也不例外。

    7月14日,“墨子号”和“力星一号”临时联合党支部在酒泉发射基地举行了第一次“两学一做”活动。中科大常务副校长潘建伟院士以“人类的起源”为题为大家作了精彩演讲,并以爱因斯坦的话鼓励大家保持科研激情,永不停止探索的脚步。中科大副校长朱长飞为与会党员作了“两学一做”专题报告,回顾了共产党成立95年来的光辉岁月,勉励大家不忘初心,以党章党规规范思想言行,为祖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新贡献。量子卫星总师朱振才则作为一名老党员和航天老兵,与大家分享了参与型号任务的经验与体会,要求队员们立足现有岗位,一丝不苟保证质量,确保卫星成功发射。

“小卫星、大未来”

    370名党员,占员工总数60%以上;团队平均年龄仅31岁,骨干力量大多是“80后”。

是什么样的力量,推动这样一支队伍,在短短10多年的时间内,成长为航天科技领域的排头兵?

党总支提出的口号是“小卫星、大未来”,坚持党管人才,推动建立“老辅新”的青年人才培养机制。中心的领导、总师们作为老党员、老航天人,薪火相传,放心让年轻人“挑担子”,乐见年轻人成长,允许年轻人试错。遇到困难和障碍,或指点或鼓励,与年轻人一起找问题,交流毫无隔膜。

2015年,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发射升空并顺利开机,负责这颗卫星总体研发的小卫星团队共81人,其中75%是“80后”,61%是“85后”。随着小卫星承担的北斗导航任务顺利开展,实现北斗卫星全球导航的梦想将在不远的未来实现。如今,小卫星的人才培养模式一传十、十传百,为了实现自己的科研梦,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优秀年轻人才加入了这支团队。

打开微信“扫一扫”,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