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贤区柘林镇新寺社区:社区“家庭小党校”的坚守、传承与创新
(上海智慧党建网) 每个月8号上午,分散在各地的党员就会聚集到奉贤区柘林镇新寺社区竹港东路4号,这里是一所民居,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家庭小党校”。一如过去13年那样,“家庭小党校”学员会在每月8号上午从各地赶来这里听党课,学习党的创新理论。
在坚守中前行:让每一位党员都能跟上队伍
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党的肌体健康与否,归根到底要看党员。在新寺社区,以创新方式抓好党员学习教育管理是这个社区一直以来的优良传统。“党课对于增强党组织凝聚力和党员的向心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支部结合实际,融合传统模式与创新方式,致力帮助每一位党员都跟上队伍!”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主任戚依依说道。“家庭小党校”成立于2009年,由退休党员钱福山等人发起建立,“小党校”的讲师队伍由社区“两委”班子、退休党组织书记和退休党员组成,同时,招募社区能人、乡贤,成立“板凳”宣讲团、草根宣讲队等4支宣讲队伍作为补充力量。今年以来,“家庭小党校”采取轮流讲学、自由讨论、流动课堂等形式,开展学习活动90场次,党员参学率达90%,社区里弄的党课吸引力和凝聚力在不断增强。
在传承中发展:做强“家庭小党校”实体支撑
近年来,在社区党总支的协调下,又有3家“家庭小党校”挂牌,与“竹港东路4号”一并纳入“中心、站点、微家”三级党群服务阵地管理,服务功能和服务群体都得到显著扩大。党校的发起人钱福山感慨:“从2009年到现在已经不知不觉13年了,从刚开始只有我们居委干部、党员听课讨论,到现在群众也一起参与进来了,真真切切做到了网格零距离,党群一家亲。”至此,“家庭小党校”不仅是推动党员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平台,更成为提升社区党群服务覆盖力和支撑力的创新载体。在硬件提升方面,“家庭小党校”融合“法治宅基讲堂”“红色代办服务点”,图书角、党史文化墙功能,不断吸引着周边党员群众共同参与发挥“小党校大课堂”辐射引领作用。在软件管理方面,建立健全各类制度。一是联系制度,所有“家庭小党校”由社区党总支班子成员担任联络员,以普通党员身份参与学习活动,及时收集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二是例会制度,每月召开校长工作例会制度,交流推进情况,解决各种问题,并制订阶段性的学习重点和活动内容。
在实践中创新:形成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治理体系
“‘家庭小党校’办什么不是社区说了算,而是由邻里们商量着办。”联络员小谢介绍。在实体化运作中,社区党总支摸索出“一网格、一支部、一阵地”工作方法,把组织嵌入网格中,把支部建在网格上,把阵地建到家门口,通过强化党建引领,激发群众自治,逐步形成社区各方力量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治理体系。“网格+社群”让居民“熟”起来。社区党总支按照空间、人群、需求三项特征作为划分网格的依据,划分志愿公益、社区文化、红色教育、街区商户四大网格,把原本互不熟悉的居民联系起来,从而提升管理格局的系统性、规范性和有效性。“网格+服务”让居民“亲”起来。发挥“家庭小党校”枢纽作用,根据党员、志愿者的能力特长设岗定责,开展“红色代办”服务,以上门专办、帮办代办的服务模式,把群众所需、所想、所求与党群志愿服务结合起来,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网格+议事”让居民“议”起来。依托“家庭小党校”设立“好邻”会客厅,建立“有话大家说”议事机制,定期邀请社区居民围绕社区治理开展讨论。通过“好邻”会客厅议事平台,推进社区文明创建、和美楼组创建、防疫宣传、垃圾分类宣传实施等工作,实现党组织与居民“点对点、面对面”交流,让“家庭小党校”成为社区自治的“加油站”。
党的肌体细胞——党员,才是党员教育管理体系的关键和核心。讲台上一本本签到册、活动记录本、诉求记录本记录了奉贤区柘林镇新寺社区党员群众在“家庭小党校”的点点滴滴。过去与未来,他们都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成功贵在坚持”的深刻意义,让传统与创新在坚守中焕发出新的光彩。
上海市党建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