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区吕巷镇:“党建红线”牵引社会治理走在前、做在前

来源:金山区委组织部    发布时间:2021-02-25

(上海基层党建网)    金山区吕巷镇党委充分发挥党建对基层社会治理的引领功能,坚持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一条红线,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基层,不断深化吕巷镇“非诉村居”建设,聚焦“定纷止争”、聚力“不判而和”,积极探索多元非诉纠纷调解新机制,推动基层社会治理走在前、做在前。

完善组织框架,发挥引领作用,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质量

打造党建“主心骨”。将以人民为中心作为社会治理的理念,坚持以党建统领基层治理创新,破解基层治理难题。将“非诉村居”建设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推进,党委领导高度重视,成立由镇党委书记、镇长任组长的镇“非诉村居”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工作专班,下设1个办公室和多个专项工作组,建立健全组织架构。

绘细治理“作战图”。努力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推进“非诉村居”工作的制胜优势,将“非诉村居”建设工作列入镇“十四五”规划、党委年度工作计划和2021年基层党建工作要点,强化各项保障和考核机制,加强系统谋划和整体推进,着力绘就“非诉村居”建设工作作战图。

选好支部“排头兵”。突出基层党组织建设在社会治理中的引领作用,综合考虑十二个村居的基本情况,将太平村和吕巷居民区两个“一村一居”基层党组织作为推进社会治理的重点对象,其他村(居)党总支结合实际同步开展,最终通过集中展示建设成果,形成吕巷特色治理模式,不断扩大影响力。

配强党员“主力军”。着力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机关事业退休干部、退休村干部等为对象遴选专职“非诉”调解员,在村党员骨干、“老娘舅”中推选兼职“非诉”调解员,招募由党员带头、群团协力的村居“非诉”志愿者,形成专职、兼职、志愿三结合的“非诉”主力军,有力开展社会治理工作。

突出党建载体,推动“三治”融合,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创新红色站点,“不判而和”激活自治活力。丰富覆盖全镇77个巷邻坊党群服务点内涵,将“非诉”理念与“七点共治”相融合,进一步夯实12个村居“非诉”服务站、点建设,推进“一埭二约三有四站”机制,引导村民自治协商解决矛盾纠纷,自觉主动参与乡村治理,推动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使村民不随意“言诉争讼”,实现“不判而和”。

加强毗邻对接,“息事无讼”彰显法治文化。发挥区域化党建效能,加强与毗邻地区的项目对接。与浙江省平湖新埭镇开展“无讼源”合作,强化“无讼”理念,推进“无讼”法治文化建设,用已有的好经验好做法为指导,来实现“非诉“与“无讼”对接,做到矛盾纠纷预防在前、发现在早、化解在小。

汲取文化力量,“银杏精神”弘扬德治风尚。从干巷学校的“银杏文化特色教育”汲取“银杏精神”,倡导“求真乐善尚美”与“非诉”理念紧密契合。通过培育弘扬“银杏文化”,不断丰富主题党日活动形式,在加强党员教育的同时,推进“非诉”系列文化建设活动,营造崇德向善的浓厚德治氛围,预防矛盾纠纷的发生。

密切党群关系,做实民生服务,提高社会治理专业化水平

强带动,深化“2055”工程。深化党代会常任制工作方案,依托“民警兼任村官”工作机制,不断强化“2055”工程联系服务群众效能,层层传递“非诉”治理理念,实现每位镇党委委员联系20名党代表、每位党代表联系5名党员、每位党员联系5名普通群众,带动全镇党员、群众共同参与“非诉村居”建设工作,编织直接联系群众服务网,确保各类矛盾纠纷不出埭、不出村,就地化解。

减纠纷,推进“八个无缝对接”。以提升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为目标加强社会治理,推进矛盾纠纷化解“访调、公调、诉调、专调、疏调、律调、省际联调、非诉与无讼”八个无缝对接,整合律师、调解员、公安、老娘舅、心理咨询师等各类资源,为解决矛盾纠纷、开展“非诉”工作提供无缝对接,实现基层矛盾纠纷解决在一线、消灭在萌芽。

提效率,推行“四访四到位”。为促进群众反映的信访事项及时有效地解决,积极探索“四访四到位”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机制,推动“非诉”工作重心下移,力量下沉,实现“群众动嘴,干部跑腿”,让群众信访“只进一扇门”“最多访一次”。去年全镇共受理初次信访矛盾138起,化解134起,化解97.1%,群众满意度稳步提升。

打开微信“扫一扫”,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