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汇区人大机关党支部:建设学习型组织,永远在路上

来源:admin    发布时间:2016-09-18

  “记得我刚进人大工作时,很多人问我,小姑娘你怎么这么年轻就进人大了?这句话也让我陷入沉思:难道人大真是养老的地方吗?年轻人不该到人大这样的地方工作吗?人大到底是干什么的?”面对记者,徐汇区人大机关年轻干部沈维佳道出了当年曾经的困惑。

沈维佳2009年到徐汇区人大机关工作,当时23岁,如今已经在人大工作了7年,俨然是年轻的“老人”了。作为人大机关为数不多的80后,7年的时间里,她也历练了多个部门,最初心中的困惑也在慢慢解开。

去年底,一本名为《基层人大工作的规范与实务》的书籍出版,在上海各区县大获好评,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殷一璀在序言中称其为“人大的工作指南”,该书也因此成为基层人大的“工具书”。这本书便是由沈维佳所在的团队编辑而成,这个团队的每一个人都是该书的编委会成员,从常委会领导到各工委、室主任,再到普通的机关干部,他们分工负责,总结多年的工作经验,历时一年多起草修改而成。

“学”内化于心 将“做”外化于行

据徐汇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彭秋萍介绍,在区人大机关党支部,现有党员28名,其中预备党员2名,“我们这个党支部有个特点,就是领导干部比较多,其中有6个局级干部,11个处级干部。”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启动后,徐汇区人大常委会机关党支部就明确提出,必须要结合人大的特点来“学”和“做”,与人大队伍特点紧密结合、突出局处级领导率先垂范,与机关学习型组织建设紧密结合、突出经常性教育,与本职工作紧密结合、突出实践导向,与“满意在徐汇”走访和“美丽幸福”行动紧密结合、解决群众身边难题,力求推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取得实效。

除了常规的学习党章党规和习近平系列讲话精神之外,徐汇区人大党支部更是突出实践,做好“学以致用”的文章。他们探索内部新闻发布会制度,各专(工)委、室围绕各自领域的最新热点“发布新闻”,将个人的知识转化为集体的智慧。

 

 

信访情况分析会

“一场场的信息发布会,对于聆听者来说是一个开拓视野的机会,对于发布者来说也是一种学习和提高。这就要求发布者在平时要做有心人,时时留意对口领域的新资讯,要有职业的敏锐度,还要有业务的熟练度。”党支部书记李侃说,每季度的信息发布会都是一次自我学习、自我加压,“逼”得各个专(工)委、室“搜肠刮肚”,通过各种方式“搜刮”材料并加以提炼,才能发布出新鲜而又精彩的资讯。

“两学一做”,关键在做。徐汇区人大机关党支部坚持学做结合,寓学于做,引导全体党员干部在服务全区大局、推进换届选举、解决民生难题上创先争优,履职尽责。

人大是“特殊的学校” 身边人就是好老师

其实与年轻的沈维佳一样,很多人都有过“人大是养老的地方吗”诸如此类的困惑。彭秋萍认为,其实不然,人大是一所“特殊的学校”,在这所“学校”里,除了学理论、学法律、学区情、学人大业务知识外,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始终将干部的成长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致力于建设一支“知识上不落后、能力上不落伍、状态上不懈怠”的干部队伍。

“身边的人,就是最好的老师。”李侃说,在徐汇区人大机关,集聚着一批来自于不同条线、部门领域,有着丰富的岗位实践和生活历练的领导和同志。为了充分用好每一个资源,人大相继开展了“老字号”、“离字号”、“回字号”、“青字号”系列经验分享会。

“老字号”系列,即每一位常委会领导带头,结合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经历,分别以“老山精神”“老西藏精神”“老知青精神”等为主题开展讲座;“离字号”系列,即因退休、调动、援外等原因离开人大的同志分享自己的人生体验和工作经验;“回字号”系列,即请离开人大的同志隔一段时间“回娘家”,讲述在人大经历对其新岗位的帮助和站在外部门视角对人大工作的建议;“青字号”系列,即通过一年一度的“青年干部辩论赛”、“青年干部座谈会”、“写作沙龙”等形式提升青年干部的表达和思辨能力。

 

习挺松(中)在“离字号”座谈会上分享自己的经历与经验

对于青年干部毕信仁和沈维佳来说,上述的系列经验分享会及座谈会让他们受益颇多。从人大调离、现任枫林街道党工委书记的习挺松,今年4月就曾在“离字号”座谈会上分享过自己的经历与经验。“他用三句话概括了自己在人大两年零八个月的工作经历——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知过必改,得能莫忘;三人之行,必有我师。”毕信仁说,“他强调要在试错改错中提升自我,不掩饰、不诿过,勇于担当、敢于作为,而且习主任现在的身份是跳出人大看人大,他带着曾经在这儿工作过的情感与我们交流,更为客观,也更加中肯。”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李侃说,“无论是‘回娘家’,还是离退休,他们每一个人都如同一面镜子,以他们为镜,可以照见人大机关工作的得失对错,每个人的分享对大家来说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在思考中工作工作与学习“不离不弃”

在与记者的交流中,李侃一直强调,徐汇区人大机关党支部要建设学习型组织,通过不断丰富学习形式,保持接受新事物的敏感度,不断拓展新内容和兴奋点,真正做到“以工作带动学习,让学习更有针对性;以学习促进工作,让工作更有方向感”。

建设学习型机关,一直是徐汇区人大机关努力推进的重点工作。在徐汇区人大机关这个只有20余人、但承担了区级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大量日常事务的组织里,如何在完成既定业务目标的同时,始终保持奋发向上的工作激情和团结和谐的团队凝聚力?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陈高宏说,因为有五组关系始终在思索和实践中的“不离不弃”——“做事”与“育人”的关系、“工作”与“学习”的关系、“个体”与“集体”的关系、“素质”与“形象”的关系、“机关团队”与“区域大局”的关系。正是这五组关系,给了人大机关干部们动力,同时也给了大家压力。

很多人都知道,在徐汇做干部,必须要通过一场专业的法律考试,“一府两院”一把手亦然,没有例外。去年4月,徐汇区人大常委会分8批次,组织了法律知识考试。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副主任,区长、副区长,区法院院长、检察院检察长以及其他国家工作人员均参加了考试,时任区委书记莫负春和其他区委常委主动参加了考试。考试结果在徐汇人大网进行了公开。按照区人大常委会的规定,成绩不合格的必须补考,补考通过后才予以任命。

今年7月,方世忠任徐汇区区长,区人大工作人员第一时间为其备好《法规选编》及考试大纲,一周之内,方世忠参加了法律考试。

 

“法律试题小组”在出题

“考试题目并不简单,而且里面还有诸多‘小陷阱’。”李侃笑言,“我们没有委托高校出题,而是成立了由5位具有法律专业背景的同志组成的‘法律试题小组’,从《宪法》《地方组织法》《代表法》《监督法》中,分别出100道题,组成法律考试题库。我们的年轻人中有法律博士,也有在读的博士,他们体会到,出一个正确答案并不难,那种需要仔细思考才能辨析的错误答案,才是难点。最终经过几轮的集体讨论修改,才出来一套相对成熟的考试试题。”

除了法律考试之外,徐汇区人大机关还有不少工作中的“小妙招”。彭秋萍告诉记者,在区人大机关,强调将思考作为一种习惯,融入日常的工作学习当中。比如,有针对监督工作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组织开展的“案例分析法”,有每次大型会议活动前后召开的“事前准备会”和“事后诸葛亮会”等。

“每次举行常委会之前,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都会召开读稿会,通过研读主持稿的方式‘按图索骥’,对会议举行过程中的每一处细节进行预先安排和确定。”李侃解释道,这种方式既可以查漏补缺,又可以对会议中所涉及到的业务问题进行深入研讨,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

“一次会议,开完不代表就结束了,我们还会召开‘事后诸葛亮会’。”李侃接着介绍,全体机关干部又坐在一起,为刚刚举行的这场会议把脉,通过“事后诸葛亮”的形式“回头看”,细致总结经验、分析不足,积极寻求改进的措施,使会议质量不断提高。如今,“事前准备会”和“事后诸葛亮会”已经成为徐汇区人大工作的特色亮点之一。

今年7月底,由徐汇区年轻干部们编辑的《学问思辩 励志笃行——徐汇区人大常委会机关学习型组织建设掠影》新鲜出炉,这本书里记载了区人大5年来的工作足迹及总结提炼的方式方法。

“加班加点,历时半年,翻一翻,觉得很厚重,人大的工作原来是这么的充实。”多年的工作经历,已然让年轻的沈维佳们理解了人大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所在。

打开微信“扫一扫”,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