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浦区五角场街道:从“城市边角料”到“家门口的好去处”

来源:杨浦区委组织部    发布时间:2024-04-03

(上海智慧党建网)    国定支路位于杨浦区五角场街道国定一与财大小区之间,西连国定路,北接政立路,是一条贯穿五一居民区、国定一居民区、财大居民区三个社区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道路,总户数5000余户,常住人口1万余人,居民楼近250栋。道路沿途分布有菜场、为老服务中心、社区医疗点、学校等公共服务设施,在满足周围居民的日常出行、买菜、购物、饮食、就学、养老等需求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附近居民真正意义上的“家门口”。同时,国定支路还串联着上海财经大学、复旦大学两所高校和创智天地创新示范区、大学路网红街区等,是连接周边社区居民、学生、白领生活的重要纽带。可以说,国定支路短短550米的距离,涵盖了周围各类人群的日常生活中众多迫切的需求。

然而,长期以来,这条短小但极为重要的街坊道路处于无序状态,没有得到有效治理。在交通方面,国定支路虽与外部道路连通,却处于交警、路政的职责范围之外,随意停放的社会车辆得不到及时的处罚,损坏的道路设施也常常得不到及时的修缮;同时由于它位于小区红线之外,物业公司也不愿承担养护和管理的责任。在环境方面,小区道路坑洼,绿化带杂草丛生,无人清理,道路两侧的商铺也以低端业态为主,门前环境脏乱差,小区居民也因家门口商铺偷倒垃圾、随意停车等环境问题反复投诉,严重损害了市容市貌和居民的生活质量。在安全方面,国定支路经常存在机非混行的情况,交通秩序混乱;由于道路常常处于拥挤状态,小区一旦发生险情,消防车、救护车难以通行;政立路二小位于国定一小区内,家长接送孩子途径国定支路时也时常担忧道路的安全隐患。自2019年“睦邻门”开启后,国定支路上的人流量进一步加剧,周边居民对该片区域的整治呼声日益加大。如何拿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治理好短短几百米的无主道路成为政府、居民区党总支和小区居民的共同心愿。

在街道党工委统一领导下,针对街区无主道路管理出现的行政手段介入难、物业企业管理难、社区作用发挥难、居民权益保障难的“四难”问题,围绕强“核心”作用、建“舒心”家园、办“贴心”实事、汇“同心”共治、促“顺心”治理,发挥“五心”融合功能,构建“红色机制”,探索建立起党建引领街区共治体系,不断满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向往。

党建引领,强“核心”作用。2021年起,街道党工委将国定支路“睦邻街区”改造项目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的重点项目,组建工作专班,建立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负责人具体抓,职能科室各司其职、联动协作的责任体系,确保责任落地落实。街道党工委主要领导抓进度,定期听取推进情况汇报。分管领导每周召集相关部门召开例会推进工作。同时,街道党工委组建“国定支路项目专班”,由专班具体牵头督促各个部门任务推进落实,搭建平台协作攻坚,先行通过“小专班”进行问题的梳理和解决方案的沟通,将群众关心关注的痛点、堵点、难点、焦点问题列出清单,并通过每周例会向领导汇报进度和项目难点。街道同时邀请“三师三顾问”为国定支路改造绘制街区治理“设计图”、排出“时间表”,逐期落实规划设想。

空间重塑,建“舒心”家园。国定支路改造以硬治理空间重塑为先行,软文化凝练提升为重点,软硬结合,推动空间形态、社区文化、公共管理、生活服务“四个一体化”,建设共享友爱的宜居型街区。国定支路沿线原有多处闲置空间,长期用于堆放杂物、加工面食等,环境脏乱、噪音扰民。但与此同时,社区公共活动空间匮乏是一直是长期以来的痛点。为了缓解这对矛盾,2021年起,街道通过排摸沿线公共空间资源,最终确定了“就地取材、变废为宝”的改造思路,用2年时间将沿线两大四小的闲置空间清理完毕,先后建成“吾心向党”四个党群服务微空间和 “人人讲堂”“人人会客厅”和“人人书屋”等人人系列主题项目,将其变身成为具备公益属性和人文视角的公共空间。

人民民主,办“贴心”实事。在项目建设和推进过程中,街道党工委始终牢牢抓住在职党员和志愿者这两支队伍。在方案设计阶段,在职党员、志愿者、中小学生化身为“编外规划师”,与专家共同谋划街区设计方案。居民区党总支积极调动业委会、物业及多方主体参与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开设了“百脑汇”议事堂、“五位一体”、“三师三顾问”等议事机制平台,累计举办20余场居民意见征询会和居民参观日活动,从改造意愿到功能布局,从人人讲堂的讲座内容到社区食堂的菜品价格、口味偏好,都充分征询周边社区居民的意见建议,精准挖掘群众诉求,为街道党工委在制定方案和领导决策过程中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共建共享,汇“同心”共治。打造睦邻街区,“建”是基础,“用”是关键。公共空间的使用,辖区单位有需求,居民群众有期待,街道党工委以党群服务阵地体系建设为依托,以单位需求和居民意见为参考来推进项目建设。通过搭建区域党建单位“朋友圈”,让各单位有平台发挥各自优势,有机会参与街区建设和运营,实现空间共建、阵地共治、项目共促、资源共享、汇“同心”共治。街道党工委把项目按照民生实事类、公益慈善类、培训讲座类、睦邻活动类等进行分类打包,请区域单位、“两新”企业等结合行业特点和优势进行认领。同时,依托社区党总支收集到的居民需求,邀请区域单位结合自身行业优势,在“人人讲堂”和“人人会客厅”开展定期便民讲座服务解答居民疑惑,宣传科普知识。

共商共议,促“顺心”治理。为营造“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街区治理氛围,培育居民的主人翁意识,街道党工委引导工作专班借鉴大学路自我管理委员会的工作模式,让居民全过程参与建成后的街区运维管理。国定支路睦邻街区自管会目前正在筹建过程中,专班计划将政府、企业、基层组织和区域单位组成的多元主体整合起来,搭建起组织架构,并制定议事制度和规约,确保街区日常有序运行。居民区党总支引导居民迈出“小家”,走进“大家”,通过挖掘能人、培育能人、凝聚能人等做法动员和吸引更多居民关注街区发展、参与街区建设。

国定支路的改造既根治了长期以来困扰居民的急难愁盼问题,又满足了社区居民对公共活动空间和精神文化的需求,街区居民对于这条路的成功“逆袭”赞不绝口。

人气自然聚。街道党工委坚持“群众在哪里,我们的阵地就建在哪里,群众的需求在哪里,我们的服务就延伸到哪里。”“人人讲堂”和“人人会客厅”作为建在菜场旁的党群服务阵地,平均每日到访量为450人次,最高时达到1290人次,真正成为了居民“家门口的好去处”。

资源有效用。街道党工委坚持“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在“人人讲堂”“人人会客厅”和四个微空间等的建设和常态运营过程中,街道党工委结合街区的区位优势,积极引入区域化党建联盟单位参与共建,为居民提供公益免费服务和项目。

街区共治理。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国定支路睦邻街区打造的重要法宝,社区居民、党员和志愿者全过程、全方位参与,确保建成后的项目是居民想要的,是居民爱用的,是居民向往的,项目的受欢迎程度和可持续性得到了有效保证。“自管会”将社区达人、能人纳入自治网格内,为居住、生活、工作在本街区的人们搭建共商共议的平台,在逐步认识、认知、认同街区的改造与建设的同时,对街区的日常运营维护、志愿服务管理和街区氛围营造、业态提升等达成共识。

五角场街道党工委紧紧围绕高品质生活、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的目标,把街区改造与社区治理相结合,因地制宜地补短补缺,逐步完善现代化街区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抓牢“关键小事”、办好“民生大事”,全力提升居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党建+社会治理”,培育街区治理共同体。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为抓手,搭建公众参与沟通协商的平台,构建街区发展共同体是国定支路“睦邻街区”改造的基本方法。改造过程中,街道党工委统揽全局,工作专班牵头相关职能科室搭建联动平台,将行政化行为转化为社会治理的需要。三个居民区党总支带领党员骨干深度融入社区事务,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火车头”作用。“街区自我管理委员会”这一共治平台为街区日后常态化有效运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坚持“民生+需求导向”,引领阵地建设。要把党的服务真正做到群众心坎里,关键还是要贴合群众需求,通过跨前一步、主动联系,汇总并梳理居民的问题清单和需求清单,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国定支路沿线人口聚集、资源丰富,因此自带人流量,一直以来都是一条充满烟火气和市井味的街坊道路。街道党工委将这一街区属性视若珍宝,将党群服务阵地的建设紧贴群众需求,始终坚持“群众在哪里,我们的阵地就建在哪里,群众的需求在哪里,我们的服务就延伸到哪里。”这一理念为建成后的“人人讲堂”“人人会客厅”和“人人书屋”奠定了人气基础。

坚持“赋能+机制构建”,建立全域处置平台。在大力提升街区硬环境的基础上,街道党工委同步建立睦邻街区自我管理委员会,形成“街道平台+三驾马车+三师三顾问+居民团体+商业载体"的五方联动,打破传统街道治理“重整治、轻常态,重突击、轻管理”,小区议事“内循环”的模式。实现“问题的自下而上的发现、问题解决的自下而上的提出”与“自上而下的党建区域整合、自上而下的政府专业管理”相结合,形成一种街区全域治理的形态,“自管会”通过听取居民呼声,顺应居民需求,让居民更好地理解和认同“共同缔造”理念,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改造氛围。

坚持“长效+精细管理”,探索分类治理模型。随着城市治理的精细化程度越来越高,颗粒度越来越细,分类治理成为一种必然要求。小到一个楼组,大到一个社区,一个街区,天然禀赋不同,针对的问题不同,就需要不同的治理方式。大学路通过自我管理委员会解决了社区居民与商业载体之间的固有矛盾,寻求到社区与商业共同发展的平衡点。国定支路睦邻自我管理委员会则通过借鉴大学路共商共议的模式,并将区域细分成社区、商铺、菜场与公共空间等,由行政力量主导解决历史问题,将改造后的“画卷”交给自管委,自管委作为责任主体,党总支、商铺代表、菜场、街道均成为主体一方,将单一的社区系统变成社会化体系,通过多方着力而不是互相推诿,共同治理好灰色区域。

坚持“共治+主体参与”,提供基层治理新思路。如果说“大事与小事”之间的取舍是城市治理中的重要矛盾,那么,街区治理就是“茶杯中的风暴”,多为细微琐碎、千头万绪的小事情,却又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当多元参与成为街区治理的通例,面对复杂精细的街区事务,街区行动者需依靠有限的资源,既要认真仔细地高效做事,又要维持和谐稳定的社会关系,还要满足不同居民群体的生活需求,审慎地权衡复杂的利益关系,无形之中提升了街区治理的精准度和有效性,街区改造恰是这一图景的缩影。

打开微信“扫一扫”,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