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

发布时间:2018-12-05

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2018年工作总结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市文广影视局、市文物局在市委、市政府和市委宣传部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围绕打响“上海文化”品牌,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承担新使命,落实新要求,全面推进上海文化文物广播影视各项工作,基本完成年初确定的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

一、认真落实国家战略和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

(一)聚力打造“上海文化”品牌。坚决贯彻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着力为上海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聚焦“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以重点突破带动全面发展,形成了“做强‘中共一大会址’红色品牌,发挥重大活动‘码头’‘源头’作用,提升三类公共空间文化发展水平,实现四大重点产业重点突破”4个方面的聚焦任务,制定了《加强“上海文化”品牌重点项目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细化13个重点品牌建设项目具体目标和推进举措,并狠抓落实,基本完成年度任务。一是发挥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独有红色文化资源优势,打造“初心教育大课堂”,提升精细化服务水平,年度参观量首次突破百万。二是对标国际最高标准,办好上海国际影视节和上海国际艺术节,增强国际性、专业性和影响力,有效发挥重大活动‘码头’‘源头’作用。三是以提升覆盖范围与文化品质为重点,打造“上海艺术商圈”品牌,全年引进节目源近400台,项目拓展至15个区,全市50余个商圈举办活动400余场;以地铁、机场等公共空间为载体,全方位营造城市文化氛围,初步形成具有时代特征、上海特点的城市交通公共文化体系;以保障市民文化需求为目标,充分发挥博物馆、美术馆文化服务功能,全市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共举办展览704场、公共教育活动17692场,创新实施“1+16”美术馆市民共享计划,公共空间的文化发展水平明显提升。

(二)落实“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发挥上海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桥头堡作用,积极搭建平台,正式成立“一带一路”国际电影节联盟,29个沿线国家的31个电影节机构加入,举办“一带一路”高层圆桌峰会、电影周、电影之夜等系列活动;召开首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联盟峰会,举办“一带一路”国际艺术节发展论坛;联合市外办建立“一带一路”上海友好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合作机制框架,推动“一带一路”人文交流走向深入。深化馆际合作,推动上海博物馆、中华艺术宫等全市重点博物馆、美术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相应机构建立合作机制,组织上海博物馆与斯里兰卡开展联合考古。

(三)推动长三角区域文化融合发展。注重发挥上海作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建立长三角地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合作机制,覆盖39个长三角地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示范项目所在城市(区),推进公共文化数字平台、文化艺术联展等7个方面重点合作项目。成立长三角博物馆教育联盟、长三角动漫联盟,提升上海国际艺术节长三角分会场品牌效应,举办首届长三角博物馆教育博览会,推出长三角美术作品展、民营院团巡演、长三角非遗节等系列展览展演展示活动,促进长三角文化融通。推进长三角智慧广电与人工智能技术融合创新发展。

(四)提前超额完成市政府实事项目。大力推进“提升4500个标准化居村综合文化活动室(中心)服务功能”市政府实事项目,抓好责任主体、工作目标、实际举措和机制保障“四落实”。截至10月底,5129个居村综合文化活动室(中心)先后通过审核验收,完成率为114%,提前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五)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1.强化政策保障。扎实推进“文创50条”政策落地,牵头制定促进影视、演艺、艺术品、动漫游戏、网络视听5个产业发展的《实施办法》,出台具体扶持措施,细化服务管理模式。通过“线上线下”“百千万”、政府部门政策培训等形式,加强政策宣讲解读,扩大政策知晓率。

2.强化财政扶持和人才支撑。修订局文化产业资金《管理办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申报指南》,完成上海市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扶持资金的申报培训和项目申报。调研形成“上海文化产业发展投资基金”设立方案,推进基金筹备工作。牵头召开影视、视听企业与高校座谈会,为高校与企业沟通交流、对接人才需求搭建平台,探索与本市高校开展人才定向培养和实训项目。

3.推动重点产业重点突破。电影产业方面,以全面振兴上海电影产业、构建现代电影工业体系、推进全球影视创制中心建设为目标,启动松江科技影都规划建设,加强对影视选题孵化、剧本创作和拍摄制作的扶持,着力提高“上海出品”核心竞争力。截至目前,“上海出品”影片票房首次突破100亿。演艺产业方面,坚持文化传承与样式创新并举、空间布局与内容原创匹配、主体培育与品牌打造同步、公益普及与促进消费联动,打造独具魅力的亚洲演艺之都。依托上海国际艺术节、舞台艺术作品评选展演等平台,推出了一批原创力作。动漫游戏产业方面,以打造海派特色特出、城市特质彰显、内涵价值丰富、感知识别度高的动漫游戏品牌为重点,着力推动原创动漫作品创作,支持电竞产业发展集聚区和环球港大型商圈电竞场馆建设,举办第十四届中国国际动漫游戏博览会和第四届家庭游戏开发者大会。网络视听产业方面,以网络视听产业基地建设为牵引,推动网络视听产业基地成为政策创新、改革试验区域,办好第十届中国网络视听产业论坛。艺术品产业方面,以大型艺术展会为平台促进艺术品市场繁荣发展,指导办好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ART021、双年展等艺术博览会,支持自贸区保税仓库二期、西岸艺术品保税仓库二期和自贸区艺术品评估鉴定中心建设。文创产品开发和文化消费方面,指导文化企业与文博试点单位开展合作,提升文创产品开发水平。指导举办“海上文博”2018上海创意设计大赛,建立“版权+设计”模式。与市总工会达成共同推动文化消费的合作意向,指导开展“文化消费惠民季”。

(六)多措并举让文物非遗“活起来”

1.提升文博资源利用效益。加强智慧服务,推进博物馆重点展品的二维码制作,积极申报“互联网+中华文明”计划。办好“5·18”国际博物馆日系列活动,作为全国主会场,组织全市105家博物馆向公众免费开放。深化公益性民间收藏文物鉴定咨询试点成果,制订《上海市民间收藏文物鉴定咨询推荐单位工作规程》,新增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服务点。

2.推动非遗活态传承。实施“非遗在社区”,363名签约传承人、4个传承团体在219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常态开展传承传播活动。举办“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全市97处不可移动文物免费开放,组织非遗互动体验活动800余场。推进非遗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进博会新闻中心成功举办上海非遗专题展。

(七)深入开展大调研。按照市委统一部署,紧紧围绕新时代文化改革发展新要求和文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矛盾,聚焦公共文化精准配送、“文创50条”政策落地、优化文化营商环境等课题,下基层走访572个单位,研究解决345个实际问题,建立健全49项工作机制。

(八)积极深化“放管服”改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优化营商环境。于7月16日启动实施第一轮“放管服”改革举措,共取消3项行政审批事项,新调整实施告知承诺1项、当场办结3项,保留行政审批事项72项(其中涉密事项6项),缩短审批时限52项,32项审批时间缩短一半以上。全力加强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完成与上海政务“一网通办”平台对接,推进网上审批,逐步实施不见面审批。

二、强化依法履职,优化服务管理

(一)加强新闻宣传,确保广播电视播出安全。围绕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的重大主题,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重大任务,全国“两会”、建党97周年、国庆69周年等重大节点,加强新闻宣传工作,营造了浓厚热烈的社会氛围。加强安全播出视频指挥系统、音频响度监测系统、非法广播监测系统建设,升级改造广播电视技术监测系统,完成“上海市广播电视监管平台”一期项目,做好进博会网络安全保卫工作,全年确保6个时段、45天重要保证期安全播出万无一失。

(二)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1.健全高效管理体系。明确各级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职能定位,充分调动各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建立市、区、街镇、居村四级配送体系。推进公共文化机构改革和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

2.完善精准配送体系。加大公共文化配送力度,坚持向远郊倾斜、向居村下沉,面向居村配送占配送主体总量的67%。开展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运营管理合格供应主体征集推荐,推荐社会主体112家。创新供需对接机制,推出居村配送专属二维码,提升了公共文化配送的精准度。

3.优化文化服务体系。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国际乒联博物馆3月份面向社会开放,程十发美术馆工程年底实现结构封顶,上海少儿图书馆新馆项目年底正式开工,上海博物馆东馆项目年底前地下桩基施工完成80%。丰富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紧扣“文化让生活更美好”和“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办好2018年上海市民文化节;制订《上海市公共文化内容配送手册》,发布面向居村的资源目录330项;开展“戏曲乡村行 文化进万家”专题配送,推动“戏曲进校园”进入2018年文教结合平台项目;推出青少年博物馆教育系列活动,发放“少儿数字阅读卡”8万余张。

4.建设数字化体系。“文化上海云”与区级平台有效打通,与团市委、市总工会、教育局等单位对接互通,全市1200余家可预约公共文化场馆接入“云端”。整合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海国际艺术节等大型节庆活动资源,实现线下线上同步办节。推广“文化云盒”,丰富线上文化内容和配送方式。

(三)繁荣文艺创作

1.推动重点领域文艺创作。美术创作方面,持续推进“时代风采——上海现实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和“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文艺创作工程与文化传播工程”。群文创作方面,精选66件作品参加十二艺节“群星奖”上海地区选拔。舞台艺术方面,推进院团内容创新,主推原创精品力作,4部作品入选2018年度国家大型舞台剧和作品滚动资助项目,音乐会版《海上生民乐》等作品赴海外演出。

2.扶持影视精品创作。紧盯改革开放40周年、建国70周年等重大时间节点,推动《我的大学1978》《春天的马拉松》等一批主旋律影片立项或完片。以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和新人新作为关注重点,推动《我不是药神》《后来的我们》等电影作品创制上映,11部影片在国际重要电影节上入围或获奖。《大江大河》《大浦东》等8部沪产剧分别入选全国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推荐剧目和百部重点电视剧选题剧目。

3.全力筹备十二艺节。召开十二艺节部市联席会议,细化落实各项筹备工作,重点推进场馆修缮;持续推进群文和美术创作;创新建设“互联网+十二艺节”。

(四)推进对外、对港澳台文化交流

1.加强对外文化交流。赴古巴、秘鲁举办“上海之夜”专场演出,赴20个国家和台湾地区举办“欢乐春节”活动。落实中英人文交流机制会议成果,促成上海国际艺术节与爱丁堡国际艺术节签署委约合作意向。发挥布鲁塞尔中国文化中心平台作用,强化传播文化、推进合作的重要职能。组织上海文化团组赴格但斯克举办2018“波兰中国周”,赴美国纽约举办“欢乐春节·上海文化周”。

2.推动对港澳台地区文化交流。以沪港合作机制第四次会议为契机,推动国际艺术节中心与香港康文署签订互办文化周合作备忘录。赴台举办第八届“海派文化艺术节”,推动非遗领域交流与合作。在沪举办第四届“台湾学生文化夏令营”。

3.加强对外文化贸易。依托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举办2018中国文化产品国际营销年会,组织上海文化企业赴全球开展文化贸易促进活动,举办首届上海国际文化装备博览会,推动上海文化企业与产品走出去。

(五)加强文物和革命史迹保护。召开《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专题学习会和全市文物工作座谈会,坚持突出重点、明确责任与加强督查并重,突出抓好全市文物建筑消防安全标准化建设,组织博物馆和文物建筑消防安全大排查,做好国有文物收藏单位藏品清库工作,确保风险隐患整治到位。坚持挖掘资源、保护修缮与宣传弘扬并举,系统梳理上海红色历史资源,深化全市革命遗址保护利用规划编制,推进上海宋庆龄故居、陈望道旧居、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等保护修缮工程,实施“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推动红色文化传承发扬。

(六)推进行业管理建章立制,加强文化事中事后监管。完成《上海市文物经营管理办法》立法后评估,启动《上海市美术馆管理办法(试行)》《上海市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暂名)》立法调研;制定实施美术馆管理、营业性演出票务市场管理、非遗代表性项目管理、社会组织规范建设指引等6个规范性文件。积极探索与“放得更开、管得更好、服务更优”相适应、具有文化特点的事中事后监管机制,加强大型演出活动介入指导、过程跟踪和现场监管,推进演出票务监管平台建设,优化游艺娱乐场所管理,开展网络游戏、网络表演市场专项整治,加强点播影院管理,并指导行业协会加强行业培训和交流,确保文化市场规范有序、健康发展。

 


打开微信“扫一扫”,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