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先进基层党组织扎实推进‘两学一做’”⑥:微小卫星党总支

来源:admin    发布时间:2016-09-21

上海基层党建网讯    据解放日报近日(9月21日)报道:8月16日,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稀薄大气科学试验卫星“力星一号”,同时由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发射成功。
  消息传开,举国振奋,举世震惊。
  两颗卫星的总体研发单位——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这支组建仅13年,总人数500余人、平均年龄只有31.7周岁的年轻团队,却是北斗导航系列卫星、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量子通信卫星等国家重大战略任务的总体研发与承担者。在极短的时间内,这支团队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成果奖20多项,迅速发展成为我国航天领域一支重要的生力军。
  众多资历丰厚、享誉国内外的科研机构都感到困惑不解:他们是怎么做到的?有什么秘诀?
  党课开在“读秒阶段”
  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党总支书记陈宏宇说:“除了拥有专业的团队,我们在党建方面,建设勤于学习、勇于创新、敢于挑战、善于协作、甘于奉献的上海小卫星党组织精神,形成了坚强的战斗堡垒。”
  此言非虚。在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党建工作无时无处不在——近60%的职工是中共党员,7名领导班子成员中有5名党员(党总支书记为班子成员之一)。6个所属党支部中,有4位支部书记为研究室正副主任,另外2位为科研骨干。
  此外,还成立了由总师、副总师等科研骨干组成的党员先锋队,保证能够在关键时刻集中力量攻坚克难,最大程度保证队伍的稳定性和纪律性。
  党建不但贯穿日常科研始终,就连卫星发射前的“读秒倒计时”阶段,都从不遗漏。每次发射卫星,团队队员都要提前进入发射基地,在完全封闭的状态中高强度工作。这种临战状态多则50天,少则1个月。
  工作再繁忙,党建都不能停。按照“党建跟着队伍走”的原则,党总支在发射场建立临时党支部,确保发射队伍思想有引领、组织有保障。
  七月的一个晚上,临时党支部第一次上党课,邀请中科大常务副校长潘建伟院士和副校长朱长飞讲课。潘建伟院士鼓励大家保持科研激情,永不停止探索的脚步。朱长飞副校长作了“两学一做”专题报告,回顾中国共产党成立95年来的光辉岁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他勉励大家不忘初心,以党章党规规范思想言行,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指导工作,为祖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新贡献。
  “八一”建军节过后,对于科研人员来说,卫星发射已经进入“读秒倒计时”的阶段,卫星发射中心弥漫着紧张的临战气氛。临时党支部再次召开“两学一做”专题党课,中科院上海分院副院长王建宇作了专题报告。他从学习党规党章、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背景意义入手,解读党章党规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对“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作了深刻解析,同时对全体党员提出学习和工作要求。
  关键时刻党员挺身而出
  “两学一做”,关键在做。在卫星发射前的关键时刻,由总师、副总师为具体负责人,由科研骨干组成的党员先锋队挺身而出,出色完成了卫星升空前的准备工作,体现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所提供的强大思想力量。
  自从进驻发射基地之后,相关型号卫星的团队成员就要驻守在为火箭和卫星提供补给的“脐带塔”上,一守就是一个月。临时党支部组织人员为“守塔”队员送上热水、递上衣物,还为大家请来了理发师,让队员们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在火箭点火发射前,卫星要在火箭上进行不间断的充电作业。但在发射前30分钟内必须拔除电源。此时,发射架的供电已经停止,电梯无法运行,需要有人爬到发射架上拔除电源,然后再迅速爬下发射架离开。火箭发射刻不容缓,一旦点火,如果周围还有未撤离人员,一定无法幸免于难。哪怕在不点火的情况下,燃料一旦发生泄漏,也会造成极为严重的肼中毒。这个时候,总有党员挺身而出,先锋队里的老党员自告奋勇爬上发射架,在最短的时间内拔除电源,并在火箭点火发射前安全撤离发射塔。
  党建工作,尤其是“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提供着强大的精神动力,推动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步入快速发展阶段。1999年至今,工程中心已成功研制13颗卫星。目前,工程中心正在承担研制包括全球二氧化碳监测卫星、中法天文卫星等30余颗卫星,今年还要完成多次卫星发射任务。这支年轻的团队,正在创造中国航天科技领域一个又一个纪录,成长为航天科技领域的排头兵。

打开微信“扫一扫”,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